生理学血液主题医学知识课件

PPT
  • 阅读 1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1 页
  • 大小 3.540 MB
  • 2023-05-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生理学血液主题医学知识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生理学血液主题医学知识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生理学血液主题医学知识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生理学血液主题医学知识课件
生理学血液主题医学知识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生理学血液主题医学知识课件.ppt,共(111)页,3.540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27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概述:1.血液的组成。2.血液的功能。1)运输2)缓冲3)体温稳定4)防御保护5)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

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血浆(plasma)1基本成分:晶体物质溶液。循环血浆中各种电解质浓度可大致反应组织液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原因:毛细血管的壁的通透性。资料仅

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第二种成分:血浆蛋白(plasmaproteins).1)血浆蛋白的分类:盐析法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泳法球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血浆蛋白的含量:65~85g/L白蛋白(40~4

8g/L)球蛋白(15~30g/L)纤维蛋白原(2~4g/L)3)血浆蛋白合成的部位:白蛋白和球蛋白主要在肝脏。4)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运输激素。③作为载

体运输低分子物质。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血细胞1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大血管高于微血管。3临床意义: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血量(bloodvolum):占体重7%~8%,60Kg的人,4~5L。1循环血量:大部分,循环流动快。2储存血量

:小部分,肝、脾、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循环流动慢。3血量稳定的生理意义。4血量的临床意义。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渗透压(四)血液的PH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血浆渗透

压:5790mmHg(300mmol/L;280-310mOsm/kg.H2O;770KPa;7.6大气压)胶体渗透压:大分子物质,主要由白蛋白形成。25mmHg(1.3mOsm/kg.H2O;3.33KPa)晶体渗透压:小分子物质主要由Nacl形成。5765mmHg资料仅供参

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作用:1胶渗压:维持血容量。2晶渗压:维持红细胞形态。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4血浆的PH值:7.35~7.455缓冲对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二节血细胞生理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

改正。一、血细胞的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一)部位:胚胎发育早期:卵黄囊。胚胎发育第二个月:肝、脾。胚胎发育第四个月:肝、脾、骨髓。出生时:骨髓。四岁后:脂肪组织填充多余的骨髓腔。18岁左右:扁骨红骨髓。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造血过程造血过程:造血干细胞阶段(自我复制、多项分化)定向祖细胞阶段,限定分化的方向。前体细胞阶段:各系可辨认的幼稚细胞。造血三个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造血干细胞功能:1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

稳定。多向分化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2大多处于细胞周期之外。即处于不进行3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状态(G0期)。需要时,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细胞周期。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1

血细胞生存模式图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CFU-S:脾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粒红巨核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MK:巨核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CFU-MK: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

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粒系集落形成单位;CFU-M: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o:嗜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Ba:嗜碱系集落形成单位;CFU-L:淋巴系集落形成单位;CFU-B:B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T: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0

:G0期;G1/M:G1期/M期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crenatederythrocyte圆锯齿状的红细胞Biconcavediscoidshapeofnormalerythrocyte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

联系改正。3干细胞移植1)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2)外周干细胞移植:采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动员释放到外周血。3)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定居、繁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各种调节因子、神经和血管等。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

处,请联系改正。二、红细胞的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可塑性变形:最重要的特性。2)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

请联系改正。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1)意义:(2)影响因素:①表面积与体积之比;②红细胞内的粘滞度(血红蛋白变性或血红蛋白浓度过高时)③红细胞膜的弹性。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

性与血沉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悬浮稳定性: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沉降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将盛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

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0.85%NaCl0.35%NaCl0.42%NaCl0.65%NaCl3)、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与溶血资料仅供参

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和O2和CO22)缓冲酸碱物质3)免疫功能:红细胞表面具有Ⅰ型补体受体(CR1),可与抗原-抗体-补体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

改正。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物质: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暴式促进激活物(BPA):糖蛋白,分子量25,000~40,000。调节早期的红系组细胞向前提细胞的增殖分化。早期红系组细胞暴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

FU-E),受BPA调节。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受EPO的调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①本质:糖蛋白,分子量34000。②功能:

调节早期、晚期红系组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调节能力,取决于细胞膜上EPO受体数量。抑制CFU-E的凋亡③EPO的浓度与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④EPO的来源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肝⑤分泌:组织缺氧时。2)性激素:雄

性激素(androgen)。3)其它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3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BFU-E: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四)红细胞的

破坏寿命120天血管外: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与触珠蛋白结合脱铁血红素转变为胆色素,可再利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白细胞生理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四、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1数量及生

理变动:1)数量:正常:100~300109/L(10~30万/mm3)。增多:1000109/L,易发生血栓。减少:50109/L,有出血倾向。2)生理变动: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剧烈运动后、妊娠中晚期高;静脉比毛细血管高。变动范围:6%~1

0%。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功能:1)参与止血:2)促进凝血:3)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

整性:血小板可黏附并融合到血管内皮中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胶原纤维)的粘着称血小板粘附。需要的物质: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GPⅡb/Ⅲa.内皮下成份(主要是胶原)血浆成份:vWF因子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起桥梁作用。vWF因子、胶原纤维、GPIb/Ⅸ异常,常产生出血倾向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释放(分泌):1)致密体:ADP、ATP、5-羟色胺、Ga2+。2)α-颗粒或溶酶体:β-血小板

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5(PF5)、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3)临时合成并即时释放的物质:TXA2。血小板粘附、释放、聚集几乎同时发生临床常测定血浆β-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了解血小板活化情况资

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5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前列腺素(PG)的代谢TXA2:血栓烷A2;PGI2:前列环素;cAMP:环一磷酸腺苷;+: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

联系改正。3、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相互黏着,称聚集。1)需要的物质:纤维蛋白原,Ga2+,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2)过程:在致聚剂的刺激下,GPⅡb/Ⅲ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Ga2+的作用下与纤维蛋白原和vWF结合,血小板聚集。3)两种糖蛋白的作用:GPⅡb/Ⅲa:参与黏附(激活

状态下与vWF结合)、聚集(与纤维蛋白原结合)。GPⅠb(静息状态下与vWF结合)参与黏附。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4)致聚剂:1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2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引起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释

放。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5)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时相:第一相:第二相:低浓度:出现一时相,很快解聚。剂量依赖式:ADP中浓度:出现两个时相。高浓度:单相,不可逆。低浓度:出现一时相,很快解聚。凝血酶中浓度:出现两个时相。高浓度:单相,不可逆。胶原:单相,不可逆(与

内源性ADP释放和TXA2合成有关)。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6)机制:致聚集→血小板膜相应的致聚剂受体→第二信使物质浓度改变(cAMP↓、Ga2+↑)→血

小板聚集。凡是cAMP↓、Ga2+↑均促进血小板聚集。凡是cAMP↑、Ga2+↓均抑制血小板聚集。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7)TXA2的作用: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的作用。阿司匹林抑制环加氧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4、收

缩:•5、吸附:Ⅰ、Ⅴ、Ⅸ、ⅩⅢ。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二节生理性止血(重点)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physiologichome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

流出,数分钟(9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1、血管收缩反射性作用肌源性作用缩血管物质的作用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3、血液凝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6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5-HT:5-羟色胺;TXA2:血栓烷A2资料仅

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重点)意思: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本质: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资料仅供参考

,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7凝血块的扫描电镜图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凝血因子:1数量:按发现顺序国际命名12个14个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6因子就是血清中活化的5因子资料仅

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本质1)离子:Ca2+2)蛋白质催化蛋白:丝氨酸蛋白酶(FⅡ、FⅦ、FⅨ、FⅩ、FⅪ、FⅫ、前激肽释放酶)。辅助因子:FⅢ、FⅤ、FⅧ、高分子激肽原,可使丝氨酸

蛋白酶活性提高成千上万倍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特点1)催化蛋白需激活。2)Ⅲ位于组织细胞中,其余都位于新鲜血浆。3)多数在肝脏合成,其中FⅡ、FⅦ、FⅨ、FⅩ的合成需维生素K,均含有γ-羧基

谷氨酸,和Ca2+结合后可变构,暴露与磷脂结合的部位。4)FⅧ正常情况下,FⅧ与vWF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成复合物,避免FⅧ被激活的蛋白质C降解。FⅧ使FⅨa的催化能力增加20万倍,FⅧ、FⅨ缺乏,分别称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5)FⅦ:正常情况下,0.5%FⅦ

处于活化状态,但必须有FⅢ时才有作用。6)FⅢ:既是FⅦ、FⅦa的受体,又是FⅦa的辅助因子(FⅢ使FⅦa的催化能力增加1000倍)。7)FⅤa:使FⅩa的催化能力提高10000倍。8)正反馈,生物放大作用(1分子FⅪa最终可产生1亿分子的纤维蛋白)。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

改正。(二)凝血过程FⅩ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FⅤCa2+磷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8凝血过程的三个基本步骤催化作用变化方向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1)内源性凝血:完全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完成,由FⅫ启动。(2)外源性凝血(组织因子途径):血浆内、外凝血因子共同

完成,由FⅢ启动。(3)内源外源的联系: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凝血酶的作用:31)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42)激活FⅤ、FⅧ、FⅨ、FⅩⅢ。53)活化血小板。63纤维蛋白的生成。资料仅供参

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9凝血过程示意图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4几点说明:1)凝血时间:主要反映从FⅫ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正常4~12分钟。2)血清(bloodserum):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3)血清与血浆的

区别: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FⅡ、FⅤ、FⅧ、FⅩⅢ,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物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先天性缺乏FⅫ和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没有出血现象。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的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

启动中起关键作用。先形成少量的凝血酶,通过“截短的”内源性途径,形成大量的因子Ⅹ酶复合物。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四)血液凝固的调控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1)光滑(2)合成和释放抗凝物质: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抗凝血酶Ⅲ,凝血酶调节蛋白(TM),蛋白质C系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生

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有抗凝血酶Ⅲ,C1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α2-巨球蛋白及肝素辅因子Ⅱ等。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Ⅶ、Ⅸa、Ⅹa失活;与肝

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等。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作用:灭活凝血因子Ⅴ、Ⅷ;阻碍因子Ⅹ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Ⅹ对凝血酶原的激活

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抑制凝血因子Ⅹ的催化活性;结合和

灭活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4)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C

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3.

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4.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5.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血栓的溶解纤溶系统包括:纤溶

蛋白溶解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纤溶酶原激活物:来源:肝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种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激肽释放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特异性较低.纤溶酶的作用:降解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降解FⅡ、FⅤ、FⅧ、FⅩ、FⅫ等凝血因子。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纤溶抑制物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内皮产生,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物和尿激酶结合而灭活.2α2-抗纤溶酶:由肝细胞产生,血小板α颗粒释放.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图3-10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催化作用变化方向抑制作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

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四节血型和输血原则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bloodgroup):是血细胞上特异抗原物质的类型。凝集反应:当含有某

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与之相对应的血清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可凝集成簇,成红细胞凝集,在补体的作用下,凝集的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本质: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含有的特异

性抗原物质。其抗原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根据红细胞膜血型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结构将其分为糖和多肽。出生时,抗原决定簇为多肽的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已发育成熟,抗原决定簇为糖的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在出生后逐渐发育成熟。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凝集素:血清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称凝集素。本质:为γ-球蛋白,每个抗体上有2-10个抗原结合位点。白细胞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鉴定个体或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血小板抗原系统:与输血后血

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红细胞凝集反应erythrocyteagglutinativereaction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红细胞沉降erythrocytesedimentation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1、ABO血型的分型: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ABO血型的抗原1)A抗原、B抗原、H抗原。5~6周龄的人胚胎红细胞膜上已有A抗原和B抗原。婴儿红细胞膜上A、B抗原的位

点数少,2~4岁,完全发育。A、B抗原的抗原性,终生不变。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抗原的分布:A抗原、B抗原、H抗原也广泛存在于淋巴细胞、血小板、大多数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上。分泌型:体液中含

A、B、H抗原。组织细胞分泌可溶性A、B、H抗原进入唾液、泪液、尿液、胃液、胆汁、血浆及羊水等多种体液中。非分泌型:体液中不含A、B、H抗原。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1)天然抗体:新生儿的血液中无ABO血型系统

的抗体,出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8-10岁达到高峰。本质:完全抗体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2)免疫抗体:是机体接受了自身所不存在的红细胞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本质:不完全抗体IgG,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4ABO血型的遗传5人类ABO血型的遗

传是由9号染色体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个遗传一个给子代。三个基因可组成六组基因型。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A、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阴性基

因。故血型的表现为四型。血型相同的人其遗传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5、用A、B型标准血清检定血型在A型血清中(含抗B凝血素)在B型血清中(含抗A凝血素)血型——O—+A+—B++AB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

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二)Rh血型1、发现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发现。Rh(Rhesusmonkey)血型系统将Rhmonkey红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抗Rhmonkey红细胞的抗体,此抗体血清与人红细胞混

合,85%美洲白人红细胞被凝集,说明人红细胞膜上含有与Rhmonkey一样的抗原,即命名Rh血型抗原。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分型C、c、D、E、e;D抗原特异性最强Rh血型抗原

仅发现于红细胞膜上。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3、Rh血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1)特点:Rh血型抗体(IgG型)无天然抗体。输血后2-4个月血清中Rh抗体水平达高峰。2)临床意义:①Rh血性不合的输血。②Rh阴性孕妇怀有Rh阳性胎儿。资料仅

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输血的原则输同型血。交叉配血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如果主、次侧均不发生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输血。•如果主、次侧均发生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不可输血。•如果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

次侧发生凝集反应,为配血基本相合,可少量缓慢输血。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