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医学课件之抗生素-真菌Fungus.ppt,共(52)页,1.661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50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真菌(Fungus)的概念系指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的营养方式吸取养料,仅少数为单细胞,多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和(或)几丁质的细胞壁的有机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真菌学王灵2➢真菌感染引起的疾
病称为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3(一)单细胞真菌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1)酵母型真菌菌丝:无繁殖方式
:从母细胞芽生菌落:与细菌相似(2)类酵母型真菌菌丝:假菌丝(pseudohypha)假菌丝:长的芽体可伸进培养基内繁殖方式:从母细胞芽生菌落:与酵母型相似,由假菌丝联结成假菌丝体,称为类酵母型菌落6(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两大部
分组成1.菌丝(hypha)2.孢子(spore)7黄曲霉菌8黑曲霉菌9青霉的帚状结构产生青霉素101112(二)真菌的培养特性1、真菌的营养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弱培养基(Sabouraud′smedium):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和琼脂。2、温度:22~28℃,
但某些深部感染的真菌为37℃。3、pH:4.0~6.04、需要一定湿度5、生长速度:较慢13各种曲霉的菌落14变异性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容易变异(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生理性状(毒力))。抵抗力热:不强。孢子一般60℃经1h即被杀灭
(不同于芽胞)。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耐受性较强。1%~3%石碳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醛液:较敏感。15致病性真菌性感染真菌性超敏反应真菌毒素中毒16真菌性感染真菌病(mycoses):由真菌引起感染并表现临床症状者真菌的致病力比细菌弱致病性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原发
性感染:球孢子菌(Coccidiodes)、皮炎芽生菌(Blastomyoesdermatitidis)、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等继发性感染:机体防御机能显著低下时。致病机理:真菌的粘附能力,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抑制,胞壁
中的酶类17真菌性超敏反应按性质分:①感染性超敏反应:感染后,Ⅳ型②接触性超敏反应:吸入或食入,Ⅰ~Ⅳ型按部位分:①皮肤超敏反应:皮炎、湿疹、荨麻疹、瘙痒症等②呼吸道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以及过敏性鼻炎③消化道超敏反应18真菌
毒素中毒农作物、食物或饲料上表现:1.肝、肾、神经、造血系统损伤2.致癌性:黄曲霉毒素,等(原发性肝癌)19微生物学检查法取材:浅部:鳞屑、病发或甲屑深部: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痰液及血液直接镜检:粘稠或含角质的标本:先加10%KOH,微加温后镜检液体标本:离心后镜检培养:含抗生素的沙保弱培养基
25℃(丝状真菌)37℃(酵母型真菌)20其他检查法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防治原则皮肤癣菌: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深部真菌病:去除诱因,提高抵抗力21深部感染真菌侵袭深部组织、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统称为深部真菌1、条件致病菌白假丝酵母菌2、病原性真菌新
生隐球菌221、俗称白色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2、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深部感染真菌病3、新近分离的柏林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白假丝酵母菌231、形态与结构: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阳性,但染色不均;在组织内形成芽生孢子,继而形成假菌丝;培养后的白假丝酵母菌可
发展成为厚膜孢子2、培养特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平板及沙保弱琼脂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37℃培养2~3天后可出现典型的类酵母菌落;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假菌丝,并产生真菌丝和厚膜孢子生物学性状242526条件致病:皮肤粘膜感染
鹅口疮,阴道炎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中枢神经感染:脑膜(脑)炎、脑脓肿致病性2728微生物学检查一、直接镜检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可帮助诊断假菌丝厚膜孢子29新生隐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传染源是鸽子•主要引起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30生物学特性圆形,有肥厚荚膜(大,可比
菌体大1-3倍)染色:墨汁负染出芽繁殖,不形成假菌丝(酵母型菌落)培养特性:沙保弱或血琼脂培养基,25℃~37℃,菌落表面粘稠,由乳白色转变为橘黄色,最后成棕褐色31荚膜3233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外源性感
染,传染源是鸽子,呼吸道吸入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高度易感•多数症状不明显,自愈;有的支气管肺炎;严重肺呈暴发性感染,死亡•经血行传播至中枢神经及其它组织,引起慢性脑膜炎34直接镜检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墨汁负染微生物学
检查35浅部真菌36角层癣菌•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代表: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furfur)•症状:皮肤表面出现花斑癣(汗斑)37花斑癣38•浅部真菌:引起表面角化组
织感染的真菌•浅部真菌病:浅部真菌引起的感染,简称癣39•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角蛋白组织,引起皮肤浅部感染•具有嗜角蛋白的特性,侵犯部位:角化的表皮,毛发,指(趾)甲•不同的皮肤癣菌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皮肤癣菌40致病性•通过直
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可引起头癣、甲癣、足癣、体癣、股癣等,以足癣最常见•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也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41头癣42灰指甲43脚癣4445体癣46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甲屑、皮肤鳞屑、病发等,标本+10%KOH,稍加温,低倍或高倍显微镜镜检•
不同种属皮肤癣菌间的鉴别有赖于分离培养,标本接种于含抗生素的沙保弱(Sibouraud)培养基47防治方法•预防主要靠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保持鞋袜干燥等•治疗采用抗真菌药•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皮肤癣
病48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有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感染都发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49•病灶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病程可长达几十年,最长达50年,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挛缩,影响淋巴回流,造成肢体橡皮肿,致残,亦有致癌的报道。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亦可引起深部感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但极为罕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青壮农民男性。chromomycosis50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有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着色真菌感染都发
生在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在我国主要有卡氏枝孢霉和裴氏着色芽生菌。•申克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上,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等引起感染,引起孢子丝菌病。此菌可经微小损伤侵入皮肤,然后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
使淋巴管形成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下疳。51感染途径:伤口侵入皮肤疾病:孢子丝菌下疳:孢子丝菌侵入皮下组织、淋巴管,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出现链状硬结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