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运动解剖神经系统课件.ppt,共(52)页,4.888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45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八章神经系统2第一节神经系统组成组成:脑、脊髓、神经节和分布全身的神经2023/4/17393植物性神经脊髓(位于椎管)脑神经脊神经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外周神经脑(位于颅腔)神经系统的划分:2023/4/1739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有两种区分方法,根据神经连接部位,分为脑神经核脊神经。
根据神经纤维分布范围,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是指分布到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内脏神经是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功能是调节。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到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运动神经
向全身发布指令,控制和协调全身各个器官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能传到神经冲动并能整合传入信息的是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对
神经元起着营养、支持和绝缘等作用。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7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由位于脑、脊髓内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组成,因新鲜标本呈暗灰色。脑表面灰质成层分布,称为皮质。白质:由位于脑、脊髓内神经纤维集聚而成。小脑皮
质深面的白质称为髓质。2023/4/17398神经核:脑、脊髓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成的灰质团块。神经节:周围神经中,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灰质团块。脊神经节、脑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2023/4/17399神经纤维:神经元突起(主要
为轴突)+髓鞘+神经膜神经纤维束:脑、脊髓内,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积聚而成。神经:周围神经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2023/4/1739101脊髓(spinalcord)椎管内,呈背、腹稍扁的圆柱
状前:与延髓相连。后:延伸至荐骨中部。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2023/4/173911感觉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元胞体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束运动神经元发出下行纤维束背侧柱联络神经元上行纤维
束大脑、脑干中间神经元下行纤维束2023/4/173912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感觉神经冲动脊髓白质脑(产生感觉);运动神经冲动(脑)脊髓白质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反射功能:脊髓灰质内存在低级反射中枢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立毛反射、膝跳反射。202
3/4/1739132脑(brain):颅腔内,高级中枢,后接脊髓。大脑小脑间脑脑干2023/4/1739141)脑干延髓脑桥中脑生命中枢,控制呼吸、心跳等,有唾液分泌、吞咽、呕吐等中枢。脑室为中脑导水管,连接3,4脑室。背侧:四叠体腹侧:大脑
脚背侧面:第4脑室底壁前部2对圆丘前丘:接受视束纤维后丘:接受耳蜗神经核纤维2023/4/1739152)间脑内有第3脑室丘脑:卵圆形灰质团块,与四叠体间有松果体下丘脑:内分泌器官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视上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202
3/4/1739163)小脑(cerebellum)略呈球形,皮质(表面);髓质/树(深部)两条近平行纵沟,将小脑分为3部分:蚓部:中央,主管平衡和调节肌紧张。脑半球:两侧,参与调节随意运动。2023/4
/1739174)大脑(cerebrum)亦称端脑后端:大脑横裂,与小脑分开背侧:大脑纵裂,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两侧各有一侧脑室,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2023/4/173918皮质:表面灰质层
背外侧面可分为四叶:额叶(运动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顶叶(一般感觉区)大脑组成表面凹凸不平(沟、回),以增加皮质面积。2023/4/173919白质:皮质深面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部间的神经纤维连合纤维:主要为胼胝体投射
纤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包括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都集中通过内囊。2023/4/173920基底核:皮质下运动中枢尾状核内囊纹状体豆状核纹状体:维持肌紧张,协调肌肉运动。肌紧张不全:舞蹈病肌紧张过强:帕金森氏病嗅脑:大脑腹侧面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海马、齿状回,其中
有些与嗅觉有关。2023/4/1739092213脑脊膜保护、支持硬膜:硬膜外腔---麻醉脊神经根(脊髓)(静脉和脊神经)。硬膜下腔(淋巴液)蛛网膜:薄而透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软膜:紧贴脊髓。富含血管,毛细血管突入脑室腔
,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2023/4/173922脑脊液:无色透明充满脑室、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作用:脑组织渗透压、颅内压稳定脑脊髓免受外力震荡供给脑营养,运出代谢产物2023/4/173923二、外周神经系统联系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和神经节
所组成,神经呈白色带(索)状结构。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1、脑神经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出颅腔。书:p159表2-52023/4/173924按功能分:感觉神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前庭耳蜗神经:平衡-
听觉运动神经Ⅲ动眼神经:眼球Ⅳ滑车神经:眼球Ⅵ外展神经:眼球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混合神经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2023/4/1739252023/4/1739
262、脊神经由背根(感觉)和腹根(运动)汇合而成,为混合神经,包括2种纤维成份:感觉纤维:运动纤维:脊神经按发出部位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腰神经与椎骨数目一致荐神经尾神经:5对2023/4/173927分布于躯干的神经主要的有:每个节段的脊髓发
出1对脊神经由椎间孔伸出后分为:背侧支:细,脊柱背侧的皮肤和肌肉腹侧支:粗,脊柱腹侧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2023/4/173928分布于前肢的神经2023/4/173909129分布于后肢的神经2023/4/1739303、植物性神经(传出、传入)即内脏运动神经
,是指分布到内脏器官、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上的传出神经。也称自主神经。2023/4/173931植物性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区别2023/4/173933根据形态和机能不同,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两者的差别:器官一般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2023/4/173935实
线:节前虚线:节后2023/4/1739362023/4/17392023/4/173937交感神经系统:动员器官的潜在功能,使机体适应环境急剧变化,耗能多。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等功能
。38第二节神经生理一、神经纤维生理1、神经纤维兴奋的产生(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3)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直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髓鞘:有髓鞘传导快。2023/4/1739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传导
动作电位完整性: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求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切割、撕裂、挤压或有害的理、化刺激(局麻)传导受阻。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无数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彼此绝缘,不能互相传导。双向性:冲动从刺激处,沿着纤维向两端传播。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
时至十几小时,仍能传导兴奋。原因--耗能少。不衰减性:在同一条纤维内,不论传导的距离多长,冲动的强度、频率和传导速度相对恒定。2023/4/173939突触前末梢兴奋(AP)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
受体结合Na+内流,后膜去极化Cl-内流,后膜超极化EPSPIPSP二、反射中枢生理1、突触突触传递分为:兴奋性突触传递抑制性突触传递2023/4/174039神经递质及受体(一)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导信息从突
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二)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配体受体部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三)主要
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胆碱能神经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包括:植物神经节前纤维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的纤维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元胆碱能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儿茶酚胺
类递质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肾上腺素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2、中枢传递兴奋的特征1)单向传
导:沿一个方向单向传导2)传导延搁:突触传递时间较长3)中枢兴奋的扩散和集中中枢兴奋的集中:不同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最后集中传递到中枢比较局限的部位。中枢兴奋的扩散:某一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常常并不只局限于中枢的某个部位发生兴奋,而是兴奋在中枢内由近到远进行广泛传播。
2023/4/1745394)中枢兴奋的总和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总和。5)中枢兴奋的后作用刺激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常常会延续一段时间。6)对内外
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长时间突触传递,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减少,而影响传递,产生疲劳2023/4/174639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丘脑是各种感觉冲动进入大脑皮层前的汇集点根据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把感觉投射系统分为两类:(一)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发出的纤维,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很高的点对点投射关系。功能:产生特定感觉;激发皮层发出冲动,引发相应的反应(骨骼肌活动、内脏反应和情绪反应)。2023/4/174739(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
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最后到达丘脑的另一些核群,再由这些核群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点:弥漫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非点对点2023/4/174839四、中枢神经对躯体运动调节大脑皮层是调节骨骼肌活动的最高中枢,它是通过锥体系统
和锥体外系统来实现的。实验证明:皮质运动区支配对侧骨骼肌,呈现左右交叉关系。2023/4/173949(一)锥体系统一般是指由皮质发出经延髓锥体后行到脊髓的传导束(皮层脊髓束)。2023/4/17395
0功能:◼发动肌肉收缩,调节精细运动;◼使肢体运动具有合适的强度,保持运动的协调性。(二)锥体外系统在后行过程中均不经过延髓的锥体,故称为锥体外系。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全身各肌肉群运动,以保持正常姿势。家畜锥体外系发达,在协
调运动中更为重要大脑皮层五、条件反射的形成非条件反射---喂食---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铃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大脑皮质中所引起的两个兴奋点之间发生了暂时性神经联系。如果只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影响条件
反射形成的因素1、刺激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反复紧密结合条件刺激必须在非条件刺激之前或同时出现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经常用非条件刺激加强和巩固2、机体动物健康;大脑皮层清醒;无其它刺激干扰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
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