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静脉药品外渗的处理课件.ppt,共(36)页,1.748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54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静脉药品外渗的处理课件(四)脑血管的MR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方法有多种,其中TOF方法即“时间飞越方法”,适于显示快流动的血管。TOF方法显示进入成像层面或容积的运动质子,故流动的血液是亮的,而静止组织和长时间
停留在成像层面的血液是暗的。课程内容➢静脉炎的定义➢静脉炎的临床表现➢静脉炎的预防、处理原则➢新型敷料治疗静脉炎的方法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直接、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通过药物在体内达到快速吸收,是一种常用、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
法,具有其他给药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输液治疗的前、中、后期,均应注意观察并及时预防和处理输液的并发症。静脉炎➢静脉炎—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静脉输液用量大,加入静脉输液中的药物为90%(
英国是45%,澳大利亚是63%,美国是76%)➢据国外资料报告,住院病人接受静脉插管给药者发生输液性血栓性静脉炎者高达25%-43%。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导管针的材质、长度及管径➢操作技术不当➢穿刺部位不当➢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固定方法不当➢输液的浓度➢患者
本身的身体状态➢输液速度药物外渗的常见因素➢药物方面:PH值、渗透性、药物本身毒性及Ⅰ型变态反应➢护理人员方面:护理技术、用药知识、责任心。➢病人方面:血管方面、组织水肿、病人及家属对药物外渗的风险认识不足。常见外渗药品➢20
%甘露醇、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碳酸氢钠、1-6二磷酸果糖、β-七叶皂甙钠、丙种球蛋白、胺碘酮、尼莫通、氨基酸、脂肪乳及多种化疗药物等静脉炎定义➢—由于静脉内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
内长期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的局部静脉化学性反应。➢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的损伤感染。➢药物因素、机械因素、微粒污染及物理因素等均可引起静脉炎。静脉炎的病理生理变化➢静脉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红—炎症初
期血流速度加快,局部红、热;炎症中期血流慢或停止,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沉积。肿—炎症中期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增加,渗出多;液体外渗周围组织,无法自行吸收。痛—炎性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坏死—局部组织缺乏血供,代谢毒物沉积。静脉炎类型➢机械性静脉炎:a.不当的固定方法:穿
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b.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c.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液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细菌性静脉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
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通常超过72小时)临床表现➢输液引起的静脉炎首先是局部症状表现为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并出现沿静脉走向条索状红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穿刺
处有脓液,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静脉炎分级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定的标准,根据患者表现出的最严重的症状进行分级,静脉炎分五级。➢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
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1英寸(2.5cm),有脓液渗出临床分型根据静脉炎发生的时间及症状,国内分型:➢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
肿,沿静脉走向发红,触痛明显;➢硬结型:沿给药的静脉节段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形成淤斑达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静脉炎的预防➢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程序化输液模式的原则➢合理使用静脉➢提高穿刺技术➢避免药物及机械因素对血管
的损伤➢控制微粒输入➢加强病人的配合,提高病人自护能力静脉炎处理原则➢如判断为静脉炎应立即拔除穿刺针,并在病人的病历中记录静脉炎的程度。有关静脉炎事件发生、发病程度和发病原因、处理方法等资料应保存。1、立即拔出输液管道,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2、输液管道和穿刺部位送检并做细菌培养。3、抬高患肢并
制动。4、局部进行热敷或湿热敷、封闭等。5、穿刺部位局部治疗可用95%乙醇、50%硫酸镁热湿敷、马铃薯外敷、外涂喜疗妥软膏等。6、超短波理疗。7、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8、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
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传统静脉炎的处理方法新型敷料治疗静脉炎的方法静脉炎的预防➢全面呵护血管的现代伤口敷料—水胶体敷料:如舒康博H、康惠尔透明贴或溃疡贴、多爱肤超薄型等静脉炎的预防➢低压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改善组织缺血
缺氧➢透气、防水、防菌—维持皮肤正常呼吸,防止外源性感染➢良好的渗液吸收能力—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减少细菌生成➢水胶体层特殊的CMC物质—组织相容性好,无过敏反应➢透明外观—便于观察有效预防现有敷料在固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全面呵护血管——舒康博H、康惠尔透明贴或溃疡贴、多爱肤超薄
型等静脉炎的预防使用方法➢穿刺成功后,将舒康博H或康惠尔透明贴或溃疡贴覆盖在穿刺部位及针翼上➢有静脉炎史者,同时将舒康博H或康惠尔透明贴或溃疡贴覆盖在穿刺血管的主干上➢更换时间--留置针:3~7天更换一次,最长不超过7天--中心静脉
插管或PICC:首次24小时更换,以后3~7天更换--如渗液较多或有汗液,当敷料变白、发泡即需更换。静脉炎预防➢作用机理:--消除红肿:密闭的半透膜保持局部低氧张力,毛细血管生成快,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组织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加快吸收渗出液;--减轻疼痛: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和代谢;
--防止坏死:大量输液、药物刺激静脉痉挛等可造成持续静脉高压,而出现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导致纤维蛋白漏入毛细血管周围间隙,并沉积在周围,造成病变血管氧扩散减少,防碍营养物与代谢废物交换。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
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临床验证能有效减低静脉炎的发生。0~4级静脉炎或0~2级液体外渗的处理➢在穿刺点及静脉走行部位发生红、肿、疼痛、静脉条索样改变或硬结时,粘贴超薄水胶体敷料或舒康博G,局部的肿胀、疼痛、条索样变、硬结及组织水肿逐渐消失,3~5d摘除敷料,局部皮肤恢复正常。舒康博G的治
疗原理➢5度➢密闭环境➢56%的水含量➢粘性较弱➢防水、防菌、透气缓解疼痛,减少炎症反应及药物的吸收,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改善缺血缺氧症状,提供类似人体湿度的生理环境,可用于周围皮肤有损伤的创面,有效防止外源性感染。换药使用
方法:➢常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抹干,➢选用适当大小的G覆盖伤口,根据周围皮肤情况选用透明敷料或网套固定。换药:➢Ⅰ度:5-7天更换一次。➢Ⅱ度:先抽出水疱渗液再覆盖敷料,5-7天更换一次。➢Ⅲ度的伤口视渗液情况决定更换敷料次数:初期每天清
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伤口肉芽阶段或上皮阶段5-7天更换一次。液体外渗3~4级的处理➢此期组织水肿加重形成水疱,2~3d局部创面出现水疱。➢水疱较小且疱皮未破者,先消毒皮肤及疱皮,用透明薄膜粘贴疱皮后穿刺水疱;不需要穿刺的疱皮直接粘贴超薄水胶体敷料,直至水疱完全吸收,5~7d基本
痊愈。➢水疱较大且破损时,清创去除疱皮及坏死组织,用藻酸盐或亲水纤维外加水胶体或泡沫类敷料覆盖,渗出多者换药间隔2~3d,渗出少者换药间隔5~7d,10d基本愈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的处理➢1.组织发生干性坏死者,用水凝胶外加水胶体敷料溶解痂
皮,若痂皮较厚,可用刀片在上面划痕后,使其自溶清创,换药间隔3~5d。➢2.痂皮变软后,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则进行切痂,若痂下仍是黄色坏死组织,继续用水凝胶外加水胶体敷料溶解坏死组织,换药间隔3~5d。➢3.创面出现继发感染时,其周边皮肤红肿。先将坏死组织剪除
,用纳米晶体银敷料涂抹水凝胶覆盖创面,外用水胶体敷料,换药间隔3~5d;创面坏死组织基本清除后渗液较多,用亲水纤维银敷料覆盖创面,外用水胶体/泡沫敷料,换药间隔3~5d。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的处理➢4.伤口清创及抗感染阶段过后,若骨骼、筋膜、肌腱等外露,需用水凝胶薄层涂抹,
再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外用水胶体/泡沫敷料,换药间隔5~7d,直至骨膜、肌腱等被肉芽组织包裹;伤口有腔隙时,用藻酸盐填充条或水胶体膏剂填塞,外用水胶体敷料覆盖,换药间隔5~7d;当创面被肉芽组织填充后,用藻酸盐或亲水纤维,外用水胶体/泡沫敷料,换药间隔7d。➢5.当肉芽组
织水肿时,剪除高出伤口周围正常皮肤的肉芽,用无菌干纱布压迫止血,若仍渗血,覆盖藻酸盐止血,外用泡沫敷料加压包扎,换药间隔7d。➢总愈合时间2~8周。亲水性纤维藻酸盐敷料总结➢输液前静脉及穿刺针的选择,以及刺激性、极限的渗透性、pH值、高渗性及
化疗药物静脉滴注时,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同时,减慢速度,大量稀释、调节pH值接近血浆pH值等。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治疗时遵循的原则是及时缓解局部疼痛,积极预防或控制已经发生的感染。水胶体敷料➢使用水胶体做为外层敷料,为损伤组织提供密闭的无氧或
低氧愈合环境,达到最佳的温度与湿度,加速毛细血管的增生,提高组织的再生及修复能力。多爱肤水胶体超薄敷料水凝胶敷料➢水凝胶敷料可加速坏死组织的自溶,保护骨膜及肌腱并防止其坏死,减轻疼痛。片状水凝胶银离子敷料➢用银敷料可以控制感染,使伤口快速渡过清创期;泡沫(海绵)敷料
➢当伤口肉芽组织过度增生时,使用泡沫敷料可吸收大量渗液,有效防止其过度生长高出周围皮缘而影响伤口愈合,促进上皮细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