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美版】(杨力)四年级下册《第5课 中国画——学画猫头鹰》教学设计10.doc,共(13)页,11.31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80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中国画——学画猫头鹰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美术学段:第二学段年级四年级相关领域“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2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课标引领,关注
学生由能力到素养的提升本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力求彰显以下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本课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国画知识技能。(三)关注文化与生活。本课通过欣赏猫头鹰造型青铜器、奥运吉祥物、希腊神话故事形象、中国画作品,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四)注重创新精神。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
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二、图像迁移,关注美术核心素养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中国画体系的一部分,是教师、学生学习中国画造型表现的过程,本课结合实物、运用直观教学法迁移科学课对鸟类外形特点进行分
析;结合标本实物将猫头鹰身体概括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使学生对造型有所感悟。书法、语文、品社、科学多门课程联系,综合国画作品题目落款的文学性、思想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学背景分析2教学内容:一、横向分析——单元总览本课属于“造型·表现”
领域,是中国画体系的一部分。本课和本册的《中国画——学画大熊猫》一课都是运用中国画的绘画技法表现动物题材,与前一册的《中国画——学画青蛙》一课在课程内容编排上有密切联系。在《中国画——学画大熊猫》一课中,学生练习了墨色浓淡的变化
,中锋、侧锋造型体验。本课在巩固中国画墨色干湿浓淡变化基础上表现猫头鹰腹部羽毛,运用浓破淡、色破墨技法,提高用笔用墨难度,丰富画面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演示猫头鹰水墨表现步骤及方法,注重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直观学习中国画技法。二、学科整合——知识迁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科
学课飞禽相关知识,学生结合猫头鹰实物标本讲解,将猫头鹰身体各部分用几何图形概括,便于学生用笔墨造型。中国画作品佳作欣赏部分选用现代画家黄永玉、林风眠的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表现猫头鹰。教师示范技法、构图,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学生情况: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上册
两课中国画课程和书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能够掌握中锋、侧锋用笔,在调墨过程中基本能掌握水和墨的比例,画面能够展示出浓淡干湿的效果。但是由于平时对中国画内容的训练较少,学生作品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方式:谈话式、
探究式、练习式、归纳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教学手段:教材、课外阅读资料、板书、多媒体、实物模型技术准备: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PowerPoint软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干墨、湿墨以及墨破色、色破墨、浓破淡
、淡破浓的相关知识,学习用干墨、湿墨的变化表现猫头鹰的形象特征。能用浓淡干湿墨色,中锋、侧锋用笔方法,尝试表现写意猫头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体验、艺术实践等过程,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特点,体验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能够用中国画的方法表
现写意猫头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了解各国的猫头鹰文化。教学重点初步学习干湿不同的墨色,中锋、侧锋不同的用笔等中国水墨画语言,表现猫头鹰形象特征。教学难点干湿墨色的运用。浓破淡、色破墨技法的运用。3问题框架(可选项)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用问题调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1、结合实物标本,提出问题:“猫头鹰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猫头鹰结构,为笔墨造型打下基础。2、赏析黄永玉《大吉祥》、林风眠《猫头鹰》,提出问题,作品哪些地
方用到干墨、湿墨?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3、结合课堂练习,说一说墨的干湿浓淡与水分有什么关系?学生练习体会后,总结墨色变化的方法,巩固教学过程中墨色变化的重点难点。4、结合画家的作品,思考猫头鹰腹部的羽毛是怎样表现的?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浓破淡、墨破色的方法,并结合课堂示范解决
本课难点。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思维的流畅和笔墨的实践,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启发,思维的碰撞不断生成新的火花,逐渐把课堂推向深入。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4示意图解:教学过程(文字描述)图片激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析结构应
物象形作品欣赏复习笔墨欣赏青铜器图像认知出示标本结合标本概括形状提出问题复习笔墨变化的方法、练习、展示绘画步骤引领教师示范观看教师示范学习间接经验传移模写艺术实践巡视辅导体验笔墨造型的乐趣展示评价课后拓展作品点评、各国猫头鹰知识拓展自评作品体会同一题材不同文化情境的含
义5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设计意图: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做好课前准备】二、图片激趣、导入新知课件出示商代晚期青铜器《鸮卣》图片。师: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动物?生:观察,
猜测回答问题,像猫头鹰。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大眼睛、尖嘴巴。师:这是商代晚期青铜器鸮卣,鸮——猫头鹰,卣——酒器。3000多年前人们用铸造的方式表现猫头鹰,今天我们用国画的形式来表现猫头鹰。板书:中国画——学画猫头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
解猫头鹰形象的精美青铜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三、结合实物、应物象形师:出示猫头鹰标本。师:说一说你对猫头鹰有哪些了解?生:简述有关猫头鹰的小知识;小组轮流汇报。师:我们近距离地认识一下猫头鹰,同学们在科学课
上也学习了飞禽,哪位同学愿意当小小生物学家,给我们仔细讲讲猫头鹰?生:结合标本讲解猫头鹰头、颈、爪、翅膀、体羽、飞羽、尾羽。并用圆形、椭圆、扇形、梯形概6括身体各部分。【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科学课所学知识,了解猫头鹰造型结构。为水墨造型奠定基础】四
、名作赏析、复习笔墨师:课件出示名家作品黄永玉《大吉祥》(中国画)1979林风眠《猫头鹰》(中国画)19771.师: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作品哪些地方用到干墨、湿墨?生:认真观察,回答问题。眼睛、嘴巴用干墨;羽毛用湿墨。师:在练习宣纸上试试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并给
大家演示你是怎么做的?生:练习墨色变化,上讲台演示。师:板书——干墨、湿墨2.师:说一说墨的干湿浓淡与水分有什么关系?生:水多墨色淡、水少墨色浓。【设计意图:结合画家作品,丰富视觉体验,学习水墨的间接经验,动手体会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积累中国画技法的直接经验,解决本课重点。】五、教师示
范、步骤引领师:示范讲解,笔法、墨法讲解,提示落款、钤印。(实物投影仪)7生:观看、学习间接经验。【设计意图:演示法解决本课重难点。落款、钤印引导学生感受完整的中国画作品。】六、观看作品、学习借鉴师:课件出示《父与子》、《等待》。生:认真观察,结合题目体会画面构思、构图、画面情境。【设计意图:引
导学生创设画面的情境趣味。】七、艺术实践、传移摹写师:请同学们用中国画的技法画一幅生动有趣的猫头鹰。注意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并给你的作品起个名字。生:创作实践,体验笔墨造型的乐趣。师:巡视辅导。【设计意图:感受笔墨
丰富的变化,体会笔墨造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八、展示评价、拓展提高1.师:引导学生自评作品,小组互评。生:说一说自己画的猫头鹰是怎样用墨的?师:介绍猫头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象征。日本——福鸟;希腊——智慧。8生:认真观看,
聆听欣赏。【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尊重世界不同文化,进行德育渗透。】九、板书设计6中国画——学画猫头鹰教师范作学生作品湿墨干墨9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图片激趣导入新知师:课件出示商代晚期青铜器鸮卣图片。师: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师:3000多年前人们用铸造的方式表现猫头鹰,今天我们用国画的形式来表现猫头鹰。板书:中国画——学画猫头鹰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商代晚期青铜器鸮卣,鸮——猫头鹰;卣—
—酒器。使学生了解猫头鹰作为美术表现题材的悠久历史。课件2分钟结合实物应物象形师:说一说你对猫头鹰有哪些了解?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猫头鹰的标本,我们近距离地认识一下猫头鹰。同学们在科学课上也学习了飞禽,哪位同学愿意当小小生物学家给我们仔细讲讲猫头鹰?师:出示猫
头鹰标本小结: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老师也随着你们学习到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看画家是怎样用水墨表现猫头鹰的这些特点。学生简述有关猫头鹰的小知识。小组轮流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结合标本讲解猫头鹰身体各部分名称(如羽毛分
为体羽、飞羽;眼睛长在面盘上,头部能转动270度。)结合科学课所学知识,和学生课下积累,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明确猫头鹰造型结构。课件4分钟师:课件出示黄永玉《大吉祥》,请同学们观察思考轻声交流:1.作品哪些
地方用到干墨、湿墨?10名作赏析复习笔墨2.猫头鹰腹部的羽毛是怎样表现的?也可以在练习宣纸上试试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并说一说墨的干湿浓淡与水分有什么关系?板书:干墨湿墨学生观察、思考、组内交
流,并进行笔墨练习。学生在宣纸上演示墨色变化。并说水和墨的调配规律。结合画家作品,丰富视觉体验,学习水墨的间接经验,动手体会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积累中国画技法的直接经验,解决本课难点,课件6分钟林风眠《猫头鹰》问:绘
画作品中的猫头鹰形象与自然界中的猫头鹰形象有什么区别?小结:造型概括夸张、突出特点。对比观察;汇报:国画作品中的猫头鹰外形简练。11教师示范步骤引领结合课本13页猫头鹰的画法步骤图,教师示范中国画表现猫头鹰的画法及步骤,讲解要点。学生
结合绘画步骤观看教师示范。演示法解决本课重难点。实物投影仪6分钟观看作品学习借鉴师:看过画家作品和老师示范,下面我们来看看同龄人的作品。课件出示《父与子》、《等待》。请学生结合题目体会画面构思、构图、画面情境。结合题目,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创设画面的情
境趣味。课件2分钟艺术实践传移摹写要求:用中国画的技法画一幅生动有趣的猫头鹰。注意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并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艺术实践,体会笔墨造型的乐趣。感受笔墨丰富的变化,体会笔墨造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15分钟展示评价拓展提高师:引导学生自评作品,小组互评。师:介绍猫头鹰在世界各
地的文化象征。日本——长野奥运会的吉祥物,象征幸福吉祥;希腊——智慧女神肩上的神鸟象征智慧。自评:我画的猫头鹰是怎样用墨的?互评:看谁的画面丰富。认真观赏,体会同一题材在不同文化情境的含义。通过评价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与导入呼应,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进行德
育渗透。课件5分钟1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通过展示作品,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水墨方式描绘猫头鹰。2、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水墨作品。以激励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验水墨学习的快乐。评价量规学生作品评价量规项目A
级B级C级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作品评价造型准确、结构合理、笔墨变化丰富、画面题款合理。造型比较准确,笔墨有变化,有题款。造型不够准确,墨色没有变化,没有题款。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规项目A级(90~100)B级(70~90)C级(70以下)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听课情况认
真听课,没有走神等现象。听课比较认真,偶尔有走神等现象。听课不认真,走神现象比较严重。发言情况积极举手发言,并有自己的见解。能举手发言,答案中自己的思维较少。很少发言,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创作情况认真迅速地完成艺术实践,绘画质量高。能完成艺
术实践,速度比较慢或质量一般。不能完成课堂作业。13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一、突出重点,直观教学,关注中国画细节表达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是引导学生尝试体验感受毛笔、墨、水之间的关系,注重笔法、墨
色的技能训练,对造型并无太多要求。本课复习中国画技能之后,练习表现猫头鹰的形象特征。在画面构图、猫头鹰身体结构如眼睛、嘴巴、爪子、头部、脖子部分的羽毛及身上的羽毛,用不同的水墨技法表现,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
次的教学设计同以往相比,更关注水墨动物造型的细节特点和不同笔法的表现。有目的地完整示范,结合猫头鹰形象,演示浓破淡、淡破浓水墨技法,破墨法产生的水墨效果准确地结合到猫头鹰形象腹部羽毛的表现。使学生直观地学习笔墨间接经验,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直接经验,体会中国画技法的多样性水墨效果。二、知识迁移
,提升创新思维和情感升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逐渐引导,结合科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引导学生了解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能帮助农民伯伯抓老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传统文化部分,结合从古到今的猫头鹰形象,从立体到平面、青铜器纹饰欣赏到现当代水
墨画欣赏,不同的美术技法带来不同的美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