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1-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docx,共(3)页,65.23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99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5.3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和运用。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通过老师提供的等腰三角形共同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B=∠C.如果这两艘救
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师生共同探讨转换成数学模型)二、自主探究已知:如图,在△ABC中,∠B=∠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和AC有什么数量关系?1.学生观察得出结论AB=AC2.师提出问题:你能验证你的结
论吗?3.学生自主研究后交流讨论。4.师总结三种辅助线的作法。三、获取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几何语言:在△ABC中,∵∠B=∠C(已知)∴AB=AC(等角对等边
)即△ABC为等腰三角形。注意:“等角对等边”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依据,是先有角相等再有边相等,只限于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此结论不一定成立.(注意:这两种情形就是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出现的反例)四、推广迁移例1、已知:如图,A
D∥BC,BD平分∠ABC求证:AB=AD证明:∵AD∥BC,∴∠ADB=∠DBC.∵BD平分∠ABC,∴∠ABD=∠DBC,∴∠ABD=∠ADB,∴AB=AD.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B=∠D.求证:BC=CD.证明:连接BD.∵AB=AD,∴∠
ABD=∠ADB.∵∠ABC=∠ADC,∴∠ABC-∠ABD=∠ADC-∠ADB,即∠DBC=∠BDC,∴BC=CD.例3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角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证
明:∵在△ABC中,∠ACB=90°,∴∠B+∠BAC=90°.∵CD是AB边上的高,∴∠ACD+∠BAC=90°,∴∠B=∠ACD.∵AE是∠BAC的角平分线,∴∠BAE=∠EAC,∴∠B+∠BAE=∠ACD+∠EAC,即∠CEF=∠CFE,∴CE=CF,∴△CEF是等腰三角形.五、课堂小结:师
生共谈收获。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P104第7、8、9题。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