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台湾省》教学设计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6)页,4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6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台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地图说出台湾省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的特征,能评价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能用地理资料说明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能分析其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台湾经济特色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并能解释台湾岛屿经济发展的特色。(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圣神领土,培养针对热点问题开展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2.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培养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台湾省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不移地树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
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通过台湾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台湾省的位置特点,以及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难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以地
理位置特征为基础概括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三、教学方法:采用读图、讲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四、软件应用:爱剪辑APP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台湾风光片,配《阿里山的姑娘》,提问学生:《阿
里山的姑娘》是一首民歌,阿里山在哪个地方?(二)讲授新课:【活动1】:初步接触,一见钟情分组合作,阅读教材的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台湾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地理概况。【活动2】:学生讲解,教师补充1、台湾省由哪些岛屿组成?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
屿、等80多个岛屿,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2、台湾的位置: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省的中部,台湾位于低纬度,属于热带、亚热带海陆位置: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学生提问):台湾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3.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3.多山的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岛上东部2/3是山地,西部是平原4.河流众多河流,短而急【活动3】:图片展示,深入了解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文
化(展示台湾风俗文化的有关图片,了解台湾省文化风俗)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尽早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活动4】:资料汇总,课内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台湾
有什么资源?各种资源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选出代表发言)森林资源: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的樟树世界闻名,樟脑产量世界第一。丰富的农产:台西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盛产稻谷和甘蔗。台湾岛四季鲜果不断
,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矿产丰富:金、铜、煤、硫磺、石油、天然气旅游资源:日月潭、水能资源:河流短、急海产资源:鱼、虾、海盐[小结]:台湾美
称——“亚洲天然植物园”、“森林宝库”、“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祖国东海盐仓”、“木材之乡”探讨台湾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保护【活动5】:回顾所学,了解经济特色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的经济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发展出口
加工工业的原因工业分布(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
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七、板书设计一、台湾的自然环境(一)地理位置和范围(二)优越的自然条件1.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2.多山的地形3.河流4.多火山地震二、与祖国一脉相承的文化三、自然环境的保护(一)物产丰饶森林资源:樟树、樟脑多山的地形丰富的农产:稻谷、甘蔗、香蕉、菠箩矿产资源:金、铜、煤
、石油、硫磺水能资源:众多河流短而急海产资源:鱼、虾、海盐旅游资源:日月潭(二)自然环境的保护四、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的经济(一)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二)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的原因(三)工业集中分布在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平原八、课堂练习九、教学反思:在本
节教学中,采用丰富、新鲜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台湾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征,并根据地图和教材示意图填写表格,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台湾位置、地形、气候、物产和经济文化。我自认较成功在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证实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共同心愿,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弱点在重点未能有效突出,难点没有及时巩固,学生课后仍一知半解,并且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只停留在课堂发言上,课外环保活动不自觉。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仍要极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发展更应
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