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人类的遗传》教学设计4-北京版生物八年级上册.doc,共(6)页,20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人类的遗传》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是学科生物学段:初中年级八年级相关领域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教材书名:生物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授课对象为初二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虽然还处在直观形象基础上,但已有一定的概括性。对于学习内容,能够根
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适当的比较、演绎和推理。基于此,可以采用建构主义完成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提供的信息进行解释、加工等处理。这种方法避免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
标准理念,即从学生认知出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在体验中主动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生物学素养,符合中考对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人类的遗传”为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
学》八年级上第十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内容,本章重点概念有:一、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二、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其
中,第三节“人类的遗传”的知识建构如下:本节内容学习安排2课时,本节课设计为第一课时学习,主要完成第1点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且要注重教学中的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在本节课中的不同环节,体现着对
生物学核心素养与多学科的融合。人类由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基因控制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人类性别由性染色决定。遗传病是遗传信息改变引起的。1.女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为XY,且男女比例为1:
12.白化病、红绿色盲、唇裂等2学生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基因控制性状”“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存在于染色体上”等相关内容。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规律”的学习,学生已学习过研究基因在亲子代传递的探究方法。在本节课学习中,学生需
要能类比转化,对性染色体采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和男女性别概率”,学生基本没有相应知识储备,学生需要通过比较差异获取相应知识。本课堂以此为出发点,以拼图、推理、模拟实验等学习环节为载体,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能
在这些活动中主动获得了人类性别相关知识。教学方式:引导法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技术准备:视频、PPT等多媒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人类染色体组成;能区分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2.解释生男生女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活动---“拼图活动”,使用
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区别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2.通过“遗传图谱”的绘制和“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体验式探究活动,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方精子类型,且男女性别比为1:1。3.通过对文
字和柱形图等资料的分析,理解生物多样性由遗传物质决定。认同生物多样性由进化形成的,性别在不同生物的进化上具有一致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形成“生物进化观”的生物学观念。2.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可男女平等,并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观念。教学流程导入学生采访视频
提出问题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性别决定“男女平等”情感升华“进化观”生命观念形成小组拼图活动遗传图谱分析+模拟实验体验法规+现状+行动性别概率情感提升柱状图资料分析文字信息分析活学活用3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播放学生采访视频;提问1:你们认为老师们怀的是男孩还
是女孩?有依据吗?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激趣;引入“人类染色体”视频4min新课讲解一、性别决定提问1(过渡):性别作为一种特殊的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提问2:人体含23对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是哪一对?每对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活动
1】识别人类染色体要求: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小组合作拼成人类全套染色体。提问3:配对依据是什么?过渡:根据同学们的配图依据,有的组出现两条无法配对成功的染色体。这两条染色体就是体内的一对特殊染色体。提问4:左图为女性染色体组成,右图为男性染色体组成,比较是否有差异?提问5:若给23对染色体依次
编号,你认为性别由哪对染色体决定?【总结】第23对称为性染色体,女性组成为XX,男性为XY。其余称为常染色体。二、性别概率过渡:提供新闻素材提问6: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孩子,生男孩?还是女孩?请绘出遗传图谱尝试推理结
果。提问7:根据绘制结果,显示生男生女比例为1:1,那实际结果会不会也这样?【活动2】请同学们在老师提供的素材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完成实验。提问8:分析数据,若不是1:1,是什么原因?增加年级其他班级数据。思考并回答按照要求完成拼图活动(独立+合作)根据自
己的拼图过程,总结每对染色体特点。观察、思考并回答笔记总结根据已学,独立完成遗传图谱的绘制。其中一位同学完成板书。学生一起完善。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记录结果。思考并回答与所学建立联系。在活动中主动思考、比较、辨析每对染色体特点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PPT展示染色体照片。提供染色体拼图素材。PPT展示X/Y染色体电镜照片提供实验素材13min3min15min4提问9:子代性别由什么决定?【总结】男女比例为1:1.性别由精子类型决定。【观点辨析】:古时因为女子生不出儿子,遭嫌弃。合理吗
?那该怪男子吗?【活学活用1】分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调查柱状图。回答:历次人口调查性别构成特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哪些?长期下去会产生哪些影响?历次比值是否还体现了社会的其他改变?【活学活用2】阅读鸟类性别信息资料,能得出什么结论?推测鸟类等生物的性别比例,并画出遗传图谱。
【总结】人类与鸟类等生物性别决定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基因控制性状。这体现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而比例都表现为1:1,又体现了生物性别在进化上的一致性。每种性别都应该被尊重。就像我们一开始看的视频中老师们
所说:不管男孩还是女孩,生命一样珍贵。思考并回答分析图表,思考并回答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绘制遗传图谱。思考、感悟进化的一致性。体验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学以致用,感受社会的进步学以致用,感受生物多样性,性别在进化上的一致性,形成“进化观”PPT提供柱状图
PPT提供文字信息3min3min拓展提高引申:男女平等相关法规、现状。提问10:生活中是否有不平等的现象?提问11:我们如何从身边做起,宣传“男女平等”观念?【总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似力量单薄,但真正强大的力量,正是来自每位同学的努力。联系生活,积极回答问题。联系生活,做到将所学应用于生
活,宣扬“男女平等”思想。4min板书设计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评价方式,对课堂两个主要活动分别进行评价,以总分为最终评价。活动1:依据以下两点,分为准确(5分)、较准确(3分)和需修正(2分)三个层次赋分。活动配对成功率染色体配对依据活动2:
依据以下三点,分为准确(5分)、较准确(3分)和需修正(2分)三个层次赋分。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课后活动:属于可选活动。上交作品分为:优秀(5分)、良好(3分)、完成(2分)三个层次赋分。内容设计6评价量规《人类的遗传》评价量规表组别:组长:总分:小组成员:、、、活动一:拼图活动完成度评
价类别准确(5分)较准确(3分)需修改(2分)配对成功率配对依据(?)活动二:模拟实验完成度评价类别准确(5分)较准确(3分)需修改(2分)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课后活动(可选,加分):手抄报完成度评价类别优秀(5分)良好(3分)
完成(2分)内容设计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旨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主动获取知识”。对本节课分析如下:1.活动设计:①借助学生的采访引入“染色体”学习。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学生身边很多长辈处于妊娠阶段。对“生男生女”“想要男
孩还是女孩”的疑惑先从身边人找寻答案,紧密联系生活,再在学习中借助生物学知识对疑惑合理解答。学为所用的同时形成“进化观”生物学思想,建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态度,否定封建思想。②“模拟实验”中,通过体验探究实验,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应用数学统计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体验
学科融合促学习。③通过对染色体和柱状图等的分析,学生逐渐提高图文信息分析能力。通过“文字资料”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感受生物的多样性特点,同时在不同生物的共性中感受生物进化的一致性。2.教师准备:课程
基本以学生活动开展,老师在课前要对素材做充分准备。在学生自行建构知识,养成相应生物观念中做好引导。通过师生互评,借助学习评价表,完善学习效果评价。3.不足:鉴于时间原因,本节课没有涉及学生互评,如“拼图活动”中,各小组将活动成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可实现生
与生间的互评互学。在今后课程中会加以应用。